马睿:在历练中成长 在成长中收获
作者:张永睿 发布日期:2023-07-05 10:05 新闻来源: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平和、沉稳是马睿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个“稳”除了个性因素,也是知识的累积和工作上的历练,让他在面对各类困难时有底气、稳得住,并且能不断超越自己,创造新的成绩。


年轻人就要到基层锻炼


马睿,2011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即考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是当时西湖区检察院最年轻的干警。

“年轻人就要到基层锻炼。”马睿先是到了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成为了一名驻监所检察官,用步伐丈量巡查监室的线路,用纸笔记录检察监督的日常点滴,以此开启检察职业生涯。之后,马睿到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做起了接访工作。一名20多岁的未婚年轻人,与父辈,甚至是爷爷辈的人交流、讲道理,即便道理本身没有问题,也难免有些苍白。这种年龄差下的压迫感曾是他在接访群众时最大的困扰。解决这个困扰,打破这个僵局,关键还是要先取得信任,而信任依靠的是用心的接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释法说理,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让群众信服。从起初的不信任到群众主动要求让“小马哥”接访,是对他的最大认可。后来,马睿到了公诉部门开启了刑事检察工作。经过一年的历练,在检察机关统筹推进内设机构系统性重构性改革,确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法律监督格局之时,马睿担任了西湖区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后的第五检察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负责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两项工作,开始了新征程。


创新守护公益


检察机关“四轮驱动”,第五检察部独占“两轮”,公益诉讼检察便是其中之一。此时,公益诉讼检察全面推开也只有两年时间,既面临着“起步难”,也承载着“新希望”。而这对于从来没有做过公益诉讼的马睿来说无疑是压力。

压力也是动力,如何找到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是关键。通过深入学习思考,马睿觉得公益诉讼检察的核心是守护“公益”,就是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这是公益诉讼检察的着力点。

思路一旦打开,工作便有了方向。马睿带领着团队,一方面从案件中找寻线索;一方面走访调查,用守护“公益”的心去发现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对网上销售贴画侮辱革命英烈的行为,他们敢于亮剑,向互联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属全国首例。此案的办理,有力打击了网络上侵害革命英烈的行为,净化了网络空间,弘扬了正能量。对网上销售公民个人信息,他们勇于创新,依托《民法典》颁布施行的有力契机,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该案入选中央电视台一套《民法典》专题纪录片宣讲案例,在《今日说法》栏目中播出。

四年多来,马睿带领团队还办理了多起有影响力的公益诉讼案件,并率先在全国应用区块链取证技术,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做实行政检察


行政检察业务,一方面是监督法院公正司法,另一方面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虽说是传统业务,但作为“四大检察”之一单列也时间不长。如何发挥“一手托两家”功能,做实行政检察,面临着很高的挑战。

马睿带领团队边学边干,以最高检部署开展的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行动为契机,走访摸排辖区内久拖不决、矛盾突出的行政争议案件。2019年,针对一起三年的行政争议拖而不决案件,马睿带着团队找准症结,多次上门了解情况,面对面释法说理,最终半个月化解,该案是全省首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他们再接再厉,在上级检察机关的指导支持下,深入拆迁安置、行政赔偿等众多矛盾复杂领域,协调化解争议,维护民生民利,守护社会和谐。2019年至2021年,马睿带领团队办理的行政检察案件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精品案例。

同时,马睿坚持做学并举、以赛促学,积极参加全市、全省行政检察业务竞赛。在2023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第一届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马睿作为浙江省三名选手之一参加,经过比拼,获得“全国行政检察业务能手”称号。

成绩、荣誉属于过去,新时代新征程,马睿将牢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检察工作基本价值追求的初心,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做好检察工作的本领,为检察事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