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人生照丹青
作者:崔瑛 赵雅娟 陈卫明 发布日期:2008-03-11 00:00 新闻来源:仙居县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检察院的顾国宁自进入检察机关工作的26年来,经他手办理的案件少说有1000余件、人,至今无一件错案、冤案。他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但他却是全体干警都钦佩的榜样。因办事认真,工作经验足,带过检察院多数人员检察业务,大家都叫他“师傅”。他积累的办案经验,成了检察院同事们的“活资料库”。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幅画卷,赤橙黄绿青蓝紫,人生百色如何描?有的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整个生命来泼墨染彩,如少年英雄周启杰;有的人用人间真情渲染出最美的风景,如椒江市民罗雪华倾家荡产给收养的弃婴治病,无私爱心感动台州;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守不住做人底线,成为腐败堕落分子,给一生清白涂上了难以去除的污迹……顾国宁是一个工作40多年的老检察官,他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但他却描出了一幅最美的人生丹青。

红--一名老党员对党的一颗赤诚之心,随时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红,是顾国宁一生的主色调,他笑称自己“是毛泽东时代走来的人”,作为一名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正是对党忠贞不渝的信念,让他激励自己做一个讲正气、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顾国宁1966年参加工作,1970年入党,1983年开始从事政法工作。他从事过的业务工作很多,先后担任过检委会委员、法纪科(渎职检察科)科长、批捕科(侦查监督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要求自己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热情保持到最后。

检察院领导这样评价顾国宁:“组织将他安排到哪里,他就在哪里扎根,乐于为组织解忧。”1996年初,仙居县检察院在全市检察系统率先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这是个很好的创新,但因为当时要设立一个驻工商部门检察室,而符合中层干部竞聘条件的人员都不愿意报名这个新岗位,领导十分为难,这项工作一时卡住了。顾国宁得知后,主动找到党组领导表示:“把难题留给我,我熟悉的工作一定做好,不熟悉的工作也会很快适应的。”问题迎刃而解,顾国宁也全身心投入工作,在驻工商检察室一年多的“打假”工作中,得到了工商局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4年,仙居县检察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双向选择”,顾国宁时为侦查监督科的业务骨干,他本想继续呆在这里做自己热爱的法律工作,但因为科室年龄结构趋老化,影响到了考核,又主动找到领导说:“党组认为是难办的事就留给我,不管是到哪个岗位,我都尽可能做好。”后来他交上了全院唯一一张未填写个人岗位意向的空白表格。双向选择中,办公室收发工作细小琐碎,时间性强,谁也不乐意去,男同志更不喜欢守这个岗位,但顾国宁心甘情愿地填了这个缺。

他也有心理落差啊,为什么差不多年龄的人,有的仍能留在业务科室做喜欢的工作,有的退到了清闲的岗位养养身体!但他却能自我调适,把认为一个单位就好像一部大剧,哪个角色都得有人演,这大剧就是“大局”。

办公室主任这样评价顾国宁:“话不多,手不停,工作责任心特强。”每天收发文件、开介绍信、做文件夹、加盖印章,业务杂、工作忙,顾国宁身兼数职,闲于理乱,做得井井有序,没有发生一点差错。办公室可以说是我们检察院对外的一个窗口,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兄弟单位或是上级机关要找检察院联系工作,电话总是一打就通。顾国宁把这部电话看成了联系、沟通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院的桥梁、纽带。闲暇时,顾国宁把已经复印过一面、另一面可利用的纸收集起来装订成册,用于电话记录或备忘本。有空时他还写点案件分析,提供给同事们作参考。

白――自穿上藏青色制服的那一日起,他就决定,要做一个清清白白、一心为民的检察官

“选择了检察,就选择了清贫与奉献。老百姓对我们期望很高,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是顾国宁的心里话。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权力,经常会有人送现金、送礼卡、请吃饭,稍有不慎,就会栽跟斗。自穿上藏青色制服的那一日起,顾国宁就决心做一个清清白白的检察官。

在仙居检察院,同事们中间流传着顾国宁的“三管”理论,他说,首要的是管住自己的这张口,一不信口开河,二不欲壑难填,再是管住这双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手舞足蹈必然导致手足无措;还要管好这双脚,是非之地别乱跑,只许脚踏实地认真做事,不可脚踩两船投机取巧。能把这三大部件把握住了,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今天和未来。

顾国宁说,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当事人“送袜子”的故事。顾国宁当时正在审查一件寻衅滋事案件,一个晚上,当事人的家属不知从哪里打听到地址,七拐八弯找到了顾国宁低矮简陋的家,坐在硬板凳上,面对不苟言笑的顾国宁,他硬是谈笑风生套着近乎。后来,他从随身一个鼓鼓的塑料袋里拿出两件西装,说:“这两件衣服你穿穿看,是我做服装生意的亲戚捎来的,便宜得很。”

顾国宁说:“我年纪大了,这样的衣服穿不出门。”

这名家属又变戏法一样拿出另两件衣服,说:“你不要我不管,这是给你两个儿子的,他们后生人正好穿!”两个儿子正好都在家,还没等老爸吩咐,异口同声地回绝了。

这名家属最后拿出一双雪白的棉丝袜子,无奈地说:“你们都不要就算了,这双袜子就给孩子妈吧,这总不能推了吧,也算作个纪念。”顾国宁的老伴听到后连连推辞,没想到这名家属放下袜子飞快地走了,老伴一拿上袜子,就感觉有些异样,里面塞着一叠厚厚的东西,她慌忙边追出去边叫:“拉住他,拉住他!”但对方早发动摩托车一溜烟走了。最后,是顾国宁的儿子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记得这个人的孩子与自己曾是一个年级段的同学。于是,儿子就义无反顾地承担了送还“袜子”的重任,四处找同学问地址,直到当夜11点多才完成任务。从始至终,谁也没想到去数一数有多少钱。

尽管顾国宁很需要钱,两个儿子长大了,都还没找到工作,老伴在一家工艺品厂做了一辈子的临时工。作为一家之长,他也想让家里人的伙食丰富一点,让老伴的衣服花俏一点,让两个儿子有个体面的工作!但顾国宁从不办昧心案、金钱案、关系案,他说:“苍蝇吃了胀肚皮,如果我收了这样的钱,得了别人的好处,帮了不该帮的人,肯定会懊悔一辈子,做人就没这么坦荡。”

别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顾国宁说:有权滥用,早迟倒灶。

在他担任检察院法纪科科长时,一些手中有权有钱的企业负责人,主动来找顾国宁交朋友,这些人挖空心思了解他到底需要什么,最后打听到顾家两个小子毕业后还没找到工作,成了父母最烦心的事,就胸有成竹地来找顾国宁,提出要给他儿子安排到自己企业。但没想到顾国宁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自找出路好了。”尽管儿子多次在老爸面前抱怨,许多同学都在父母帮助下就业了,只有自己还是“半个人”,吃家里用家里。但顾国宁考虑的是:我求人帮忙,别人可能会卖面子,但卖的不是顾国宁的面子,而是法纪科长的面子;欠了人情是要还的,到时候人家要用我手中之权去还怎么办?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欠人家的好,虽然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但对组织、对自己问心无愧了。

老伴对顾国宁很理解,从不让他干他不愿意干的事。孩子就业的事怎么办?夫妻俩商量后贷款买了辆货车,让两兄弟一起干个体。

绿――是什么让生命之树常年郁郁葱葱,移到哪儿就在哪儿扎根?是对职业的热爱,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让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办出了一只又一只铁案

顾国宁是仙居县人民检察院的老检察官,说他“老”,并不单指年龄上,因为自他进入检察机关工作的26年来,经他手办理的案件少说有1000余件、人,至今无一件错案、冤案。他积累的办案经验,成了检察院同事们的“活资料库”,因此,他也成了同事们心目中的“老师头”,遇到疑难案件,总喜欢与他侃侃,从中找出思路。

从一个外行到四级高级检察官,期间多次获得市、县、院级荣誉称号,被评为市级优秀侦查员,荣立三等功,在这过程中,他最大的体会是,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法院执法、司法公正的权力,因此,在检察机关工作,业务不过硬,没有真才实学,公安、法院都不会信服你,人们也不会信服你。

顾国宁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勤于学习,知识面宽,经验丰富,那么他办事时就站得高,望得远,好像月亮发出的光,能够囊括更多的地方;否则,他的视野只能是一盏台灯的光,照亮的面积非常有限。站得高看得远对于办案的人来说,更加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对案情的准确把握。

顾国宁有一句口头禅是:十拿九稳不行,必须要有百分百的把握。他要求自己办的案能过“五关”考验:科长关、检察长关、检委会关、复议关、复核关。没有过硬本领,这一切就成了空话。正是靠着不缀学习练就的过硬本领,顾国宁办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案件。

2003年6月,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周金委,周金委系1981年出生,归案后供认:2000年,他到同村的周昌荣家窃取了3150元。翻开侦查笔录,周金委的口供与失主周昌荣的口供非常一致,都称是2000年作的案。但有着丰富侦查经验的顾国宁从这样一句话中看出了问题,那就是周金委在一次笔录中说到“反正是前几年的事,再说我偷了钞票是事实”,周金委无缘无故为什么会讲这句话?顾国宁一遍遍审阅卷宗,凭着多年从事侦查监督工作而形成的第六感觉,他觉得,光凭嫌疑人与失主二人的口供,没有其它佐证材料,不能确保把案件办成铁案。周昌荣的这3150元钱是他从1958年开始积余了40余年的辛苦钱,被偷后在自家门口立了一个稻草人,连续咒骂了半个多月,这个过程,邻居应该是有记忆的。其次,周昌荣是一次性从信用社取出3150元钱,准备在民间放利息的,取出来的次日即被偷走。为此,顾国宁要求侦查机关再去一趟案发地(偏远山区),了解一下周的邻居和信用社。补证结果,村里好多人都证明那是五、六年前的事,信用社的电脑里还贮存着周昌荣在1996年时的3150元的取款单。由这些证据可见,周金委盗窃时间为1996年,作案时的年龄还未满16周岁,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能力。侦查机关最终撤回此案。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这肯定办成了一只错案。事后,周金委的老父亲感动得掉下了泪。对老百姓来说,还有什么比公正执法更让人安慰的呢?

这样的事并不是偶然。2003年10月,侦查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陈洪友、唐有芬提请批准逮捕。唐友芬系陈洪友妻,10多年前她因夫妻不和出走到仙居,并与王岩进同居。陈为此已来过仙居找王多次,均协调未果。2003年9月,陈用匕首把王刺成轻微伤,唐见状就用石块砸在陈的头、屁股等处。顾国宁在认真审查后认为,根据当时情况分析,陈洪友要剥夺王岩进生命的主观故意表现不明显,唐友芬见陈、王二人扭打在一起,才搬起石块砸陈,唐友芬的故意杀人意图也不明显,此二人以故意杀人(未遂)报捕不妥,后公安机关撤回此案。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顾国宁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生命和业绩书写了一名检察官对法律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无限情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