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 恪守道德 廉洁奉公 公正执法
作者:高巨龙 发布日期:2010-07-02 09:04 浏览次数: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据《后汉书》载:东汉名儒杨震路经昌邑县,县令王密携带黄金10斤贿赂杨震,杨震坚决不收,并大怒,王以为他故作姿态,劝道:暮夜无人知。杨反唇相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呢? 这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俗话的由来。尽管发生在几千年前的事、已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恪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

   古往今来,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品格,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公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盼。我们认承,古人为官的职业道德与我们当代是不同的,内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是我们当代检察官的检察职业道德,我们的“忠诚”是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是对宪法法律的忠诚;我们的“公正”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形象公正;我们的“清廉”要求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徇私情;我们的“文明”,要求做到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待人。纵观我们检察事业的光辉历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检察官,为了践行检察官的神圣职责,前赴后继,有的奉献出宝贵生命,有的付出毕生心血,在我们的检察队伍中,涌现出大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执法为民的好检察官,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检察事业繁荣昌盛的画卷和春华秋实的收获。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还存在不公正廉洁的人和事,有的人认为拥有权力、金钱,任意享受是一种幸福,以至于违法乱纪甚至贪赃枉法时有发生,虽是极少部分,但影响极大,既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同时也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幸,“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得明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留下的警世名言,如何能防止这些事件的发生,心灵的堡垒不被攻破,古人为我们开了医治贪心的一些疗方,足以戒鉴:

   一是“封心”。《清朝野吏大观》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折酷爱收藏碑版字画,但一到外地巡视,就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探知他的爱好。献给他一本宋拓名碑帖,冯立即原封不动退还。有人劝道:“何不启封看看”,冯答:这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爱不释手,不打开看,可以想像它是赝品,心倒好受一些。确实,封其心眼,断其诱惑,任尔物多美,眼不见心不乱,其奈我何?

   二是“惧心”。《韩非子》载: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许多人争先恐后买鱼献他,他一概不收。其弟子感到很奇怪:你那么喜欢吃鱼,为何不收?公仪休答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收别人的鱼。一旦收下了,就得徇情枉法替人办事,徇情枉法就难免丢了相位,丢了相位,想吃鱼也买不起。这种惧怕心理也不失为一种自律法,可权衡利弊,掂量轻重,分析荣辱,做到心中有数,不轻妄动,以免身败名裂.

   三是“贞心”。《左传》载: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他将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子罕对这个献玉拍马屁的人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宝为宝。假如你把玉送给我,我俩都丢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啊!子罕恪守了“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

当今我们身处的社会,物质条件已经极大的改善,已经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公正廉洁执法要求只是最基本的为官准则和道德底线,为何一些官员如此难以做到呢?不可否认,身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可能比革命年代和艰苦岁月要多,我国传统的“人情社会”观念也会对公正廉洁执法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高尚的情操,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就能守住心灵的城堡。如何才能做到公正廉洁执法,净化自身心灵,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三“慎”:

   一是要做到慎“初”。凡事初为始,所以要慎重于初。有一个故事:古时一位官员坐轿进城,天刚下过大雨,路上有泥水,一名穿了新鞋的轿夫怕把鞋弄脏了,开始时总是择地而行。进城后,泥泞多了,一不小心踏进了泥水里,把鞋弄脏了,此后,他就无所顾忌地在泥水里走下去。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一个人犯错误由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从我们办理的大量案件中发现,许多党员干部犯错误,几乎都是由于突破了“初”这道防线,经过量的积累,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怎样做到慎初?我认为要做到“五抗”、“四一”。五抗:就是抗得住生活中的寂寞,抗得住物质上的清贫,抗得住酒色利禄的诱惑,抗得住不正之风的袭扰,抗得住庸俗关系的腐蚀。四一:即礼品一次也不收,贿赂一点也不要,酒绿灯红的地方一回也不去,违反原则的事一件也不做。

   二是要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而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能谨慎不苟。由此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戎相见。从我们德清一些领导干部犯罪的案例中看到,很多人都是怀着无人知晓的侥幸心理去作案的,可是侥幸的结果却常常是不幸。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只要有所为,肯定有人知。侥幸是堕落的先导,是腐败得以滋生的土壤。要做到慎独,首先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英国文豪肖伯纳曾说过:“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由此可见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处都可能会出现种种诱惑和利益的陷阱,要做到慎独更是难上加难。要做到慎独,就要坚守好三条防线:防微杜渐,拒腐蚀永不沾的思想防线;近钱财而不贪,近酒色不心迷的道德防线;照章办事,不因私枉法的法纪防线。做到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三是要做到慎“权”。权,就其特性来说,它具有在一定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犹如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可以为民造福,给行使权力者带来荣耀和辉煌。但如用权不慎,就可能祸民造孽,使行使权力者身败名裂。如何做到慎权?我认为就是要做到“四不”、“三防止”、“三反对”。四不:就是对上不越权,对下不拢权,同级不争权,私事不用权。三防止:就是要克服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影响,防止权力私有化;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防止权力商品化;克服庸俗关系学的影响,防止权力庸俗化。三反对:就是反对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古人云:道德以身,故不以物惑。一个人如果沉溺于物欲之中,没有极限、没有穷尽,最后必将陷入堕落的境界。当代检察官必须保持经常性的思想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才能经受各种考验,才能永不偏离正确的航向。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关键时刻千万要清醒。要珍惜自已的岗位和组织提供的舞台,珍惜我们的经历和诺言,珍惜我们的这份事业,珍惜目前的机遇和大好时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用自己人格的力量为党旗增辉,让中华大地,光明永驻,让朗朗乾坤,正气长存!

 

 (作者单位:德清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