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检察官职业道德
作者:王晓虹 发布日期:2010-08-30 15:26 浏览次数: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根基和灵魂;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先进检察文化的支撑;检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推动检察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检察文化?检察文化的核心就是检察官的职业道德文化。那么检察官的职业道德文化又是如何体现得呢?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能够得出不同的解答。如果透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是否能有一些特殊的感悟?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使诗词的普遍性、普及性那样深广,没有第二个民族,对待诗词如此注重。乱花渐欲迷人眼,人们对古诗词的喜爱不言自明,对古诗词的鉴赏也是日臻完善。

   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教授概括说中国古今上下如此喜欢诗词、中国诗词艺术成就如此之高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由汉字产生;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他人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交汇才产生诗;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国诗词。周教授这个概括真是妙极。笔者就从文字、审美情感、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分析古典诗词文化与检察官职业道德文化的关系。

一、看诗词的载体——汉字文化。

英国一位科学家在对人的脑部研究时发现,头脑在读拼音字母时只有左半脑在工作,右脑并不工作,而读象型字时是全脑工作,我们也知道,读英文时能读出音却不知道意思,而读汉字能知道意思。汉字的组词是由单个字组成的,这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但字却未増加,认识三四千字足可应付自如,而英文词汇由字母组成,认识三四万字也有卡壳的时候。这无形中増加了汉字对头脑的锻炼。读到这里,我们中国人该自豪了,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笔多么宝贵的文化财富。正是这种全脑运动丰富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提高了我们组词、造词表达感受的能力和快感,而这种组词,造词在诗词创作中表现的犹为突出。

西晋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思是我长期地鉴赏考察作家们的创作,私下里深入领会着他们的艺术构思。他们运用语言来创作的时候确实变化多端啊!文章技法的高下好坏,可以用分析作品语言的方式来加以表述;每当自己亲身参加创作实践的时候,更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文学创作中最难处理的是内心与外物不能够很好地相互统一;作品中的言辞不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困难的不在于知道这一创作中的矛盾,而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个难解的矛盾。可见语言的组织对中国文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唐代诗人贾岛,诗风格清丽,非常注重锻字炼句。《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从话》都载有他的这样一则故事: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可是,又觉得下句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这么琢磨着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吏部侍郎韩愈恰巧经过,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须远远回避让路,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来不及回避,当即被差役们扭住。韩愈问明原委,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成语推敲由此而来。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上述贾岛的诗句,见《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 。)

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系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联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句,不难看出,作者想说的还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变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满了欢乐美好的气氛。可是,我官居外地,又过了一年,现在离家已不远,只隔数重山了,却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去过那如江南一样的富有生气的美好生活呢?悠悠思乡怀亲之情跃然纸上。绿字之妙,不言而喻。据《容斋续笔》等资料记载,这一句中,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字,又用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和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几句诗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运用有极大的关系。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一字未安细推敲。检察官们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如果缺失了古代诗人这种斟酌锤炼的态度与不畏艰险、千锤百炼的品格,我们如何能冲锋在反腐特殊犯罪的侦破前线,如何制作出主旨鲜明、材料客观、内容合法、说理透彻的法律文书,如何在庭审中与无理刁钻的辩护人斗智斗勇?如何做到真正的忠诚、公正、廉洁、文明

二、看诗词的灵魂——审美情感。

诗的定义是什么?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去了文也有诗;去了意也有诗;去了理也是诗。去了文,去了意,去了理,那剩下的便只有感了。古典诗词的字是很慎重的,篆书的,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正在看盘子里的东西。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中国的汉字太可爱、太宝贵了。若非怀着强烈的感情如何能久久注视盘中之物,若非久久注视又如何能生出感叹,生出诗文?中国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而这感受,概括言之便是人文关怀,是体贴,是

孔子看到江水在流这样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舍昼夜是哲理的话。但首先是孔子的感情,他动心了。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这是苏轼最感人的一首,自然之极,无修饰,是真情的流露。

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写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稼轩率领队伍从北方来到南方抗金,雄心壮志,才气纵横。40岁做地方官,后被弹劾去官。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与豪志。所以一上楼就愁,这个愁就是情。这首词他包含一生的感慨。这里不是个人的恩仇,是国家仇、民族恨。

又如李商隐在《夕阳楼》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陆游的柳暗花明就是从这来的。)这是诗人与物的交流,自比孤鸿,向何处去,没有答案,因此只有自悠悠。唐初的陈子昂《登幽州古台》:前不风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是什么感情?是宇宙的胸怀,是小小的个人处在浩大的宇宙之中的心灵感触。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字,是人字立起来又加二横重叠,这仁是二个人,你我或天我、物我等等。舍己担当大任的人叫志士仁人;当好官,行好事称仁政。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一个,人在世上做人待人、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家庭成员,无不是这两个字。中国诗人就是人。诗歌就是者之歌。每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多情、善感,体贴,想的事情非常多,不只是想自己,也关怀别人的痛痒,胸怀博大,不管有利有害,就是可怜同情。

由于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便在主题上体现了民主性。民主从其字面上来看(源于希腊文demos;人民;kratein;统治),代表着由人民统治。中国诗词或嘲讽、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表现诗人鄙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或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寄寓诗人的情思,表现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或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或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或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或感慨昔盛今衰,伤感青春易逝,苦恼仕途失意,喜悦告慰平生等。这些主题无一不在体现热爱自然、忠君爱民,民贵君轻,同情民苦的思想。

毋宁说诗歌具备民主性不如说诗人具备民主性。而我们人民的检察官也继承了诗人民主的品质和操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检察事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是人民检察官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公正立公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人民检察官的价值追求:廉洁清正、淡泊名利、克己奉公、自尊自重是人民检察官的职业操守:文明办案,刚正不阿,敢于监督,勇于纠错是人民检察官的职业要求。

三、看诗词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

中国的古典诗词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含蓄传统,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营造,你找不到一些具体表达心志感情的言语,诗人的心志感情总是熔铸在具体的物态化形式之中,外在含蓄,内在却意韵深远。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当你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诗词中时,你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字面的东西。字面下的精神,才是中国诗词的精华所在。而中国诗词的成功,它的不流于肤浅,它的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原因恐怕也正在这里。

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字,而无处不含。句中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同写月夜,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意境大不相同。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彻空明,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一派空灵、宁静。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青翠,水愈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如同一只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月光皎洁,湖水空明,银盘青螺,这样的淡雅、清朗不正反映了诗人自然淡泊、举重若轻的豁达心态吗?
     
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波光粼粼。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胜火,绿如蓝,隐藏在如此色调之后的词人对江南爱极的心境一览无余。这正如瑞士学者阿米尔所说的一片风景是一个人心灵的境界啊。
     
达.芬奇在总结自己绘画经验的《笔记》中写道:我们一切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感觉。中国诗词赋予了很多意象以特殊的内涵: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鸟代表凄凉悲伤;以鸿雁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这些意向的指代都是在感觉万物的基础上得来的,既是中华民族含蓄品格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流露,因为含蓄的表面之下必定蕴涵着深远的内在。

我们人民检察官是否也具备这种委婉含蓄的技巧和品格?人民检察官体现了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刚性,又体现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强烈的人道精神,这些都要通过行为和语言体现,或者说要借助行为和语言表现自己的这些品质。因此,技巧对检察官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尼··阿列克谢耶夫和季··马卡罗娃在《法庭演讲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说,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是科尼(著名检察官)所有演讲的根本特色。作为一个揭露被告的公诉人,科尼在猛烈地抨击时,并不施加侮辱;在无情地批判时,并不进行折磨。

 

综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历来的抗争,都期望生活在一个诗的意境里。古典诗词里属于历史属于人民的深情,让我们想起了历史,看到了今天。在历史的进程中,今天是由昨天锻造的,现实是由历史锻造的,而锻造今天和现实需有诗的镰刀和斧子来斧正。

陆机《文赋》曰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殆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此语意味深长。诗词文章的功用,在于表现纷繁复杂的道理。打破时空限制,沟通古今万代;取法古人的美好情操,为后人树立道德规范;传授济世的文功武略,宣传教化端正的民风。大到宇宙人类,小到细微情感;呼风唤雨,泣鬼传神。依托了钟鼎碑碣的文字,端正的德行才传播得更为广远;谱写成乐章并配合乐器的演奏,文章所表达的崇高思想情感将与日月同辉。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如果不吸收他人的视角,就会发现周围成天不过如此,只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人民的检察官同样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通过了解他人和其他学科的视角和知识来改变、充实自己的参照系,这样就会发现周围平淡无奇的世界或生活中其实一样充满了活力和绚丽,还是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会感到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何其芳《预言》),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苏力《春天》)

日出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太阳,燃烧着诗情,也照耀着人民检察官的心。相信我们人民的检察官在研究和汲取古典诗词的丰富营养,深刻理解检察职业道德文化的意义和功用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恪守检察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制统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人民网》

2、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2003年12月10日,《人民网》

3、周汝昌,《中国诗词就是中华文化——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周汝昌讲唐宋诗词鉴赏》, 2007年2月17日,《中国现代文学馆》

4、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2004920,《解放日报》

5、叶嘉莹,《小词中的儒家修养》, 2007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论坛》第八场

6、东方桂,《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 2006年4月25日,《国际儒学联合会网站》
7、杜悦,《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所长访谈录》, 2007年05月23日,《中国教育报》

8、王蒙,《汉字与中国文化》, 2004年9月14日,《文汇报》

9、天天家教,《遣词造句细推敲》,2006年6月12日,《天天家教网》

10、吉永生 ,《中国古典政治中的民主性因素及其现代价值》, 2008年1月7日,《知道馆》

11、胡迪,《民族性与民主性》, 2007年3月10日,《江门网站》

12刘文权,《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20071012 ,《人民网》

13、吴丽,《意境三态》, 2007年10月28日,《原创文学》

 (作者单位:景宁县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