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1999年5月新办公大楼乔迁合影

图二:1983至1999年办公大楼正门

图三:1983至1999年办公大楼南门

图四:现在诸暨市检察院办公大楼

图五:检察官傅豪在大楼门口留影
建筑是固定的历史承载,饱含着无数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十足的文化韵味。多少年来物是人非,建筑却能挺拔矗立,目睹世事变迁,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与载体。
从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诸暨市人民检察院共经历过3次大楼的搬迁。这3座大楼见证了诸暨检察事业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见证了诸暨检察前辈的每一次付出,更见证了诸暨检察精神的传承和生生不息。
1978年检察院重建,杨泽纪是第8个进入诸暨市检察院的人。那年他22岁,风华正茂。在他的印象中,最初诸暨检察院是几间破旧不堪的小平房,老旧、低矮、阴暗,来这间小平房报到上班的工作人员中有重新归队的“老检察”,有部队复转军人,还有返城知青。
据说当年在检察院一线工作过的人们,都无法忘却自己是如何废寝忘食地逐条啃读刑法、刑事诉讼法……办公条件简陋,案卷堆积成山,国家百废待兴。检察院的前辈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检察事业的恢复重建工作,开始忙碌着为十年动乱中遭受冤假错案、甚至更早些年代里蒙受冤屈的人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他们成为建国以来诸暨检察事业的先驱。由于时间久远,我们遗憾未能一睹当初检察院大楼的原貌,但从各位老同志言谈中听到的是无限的美好的回忆,留下的是一段难忘的检察情怀。这为我们创造了无数遐想的机会,能够想象那古老建筑的芬芳,我仿佛也依稀能够看到当年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下挥汗如雨,辛勤工作的场景。
图五中的傅豪当时正值壮年,岁月的痕迹还不曾在他身上停留,在他的身后便是诸暨市检察院的第二座办公大楼。此时正是我国检察事业飞速发展时期。最高人民检察院适时提出“从严治检”的方针,重申要加强法律监督机关的自身建设,诸暨市检察院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在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一栋4层的办公楼。虽然是与诸暨市公安局、法院挤在一起,身处的是大杂院,但检察院的办公、办案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检察干警人数增加,检察业务全面开展,诸暨检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从当初的年轻检察官到现在的两鬓斑白,作为这些变化的亲历者,傅豪百感交集,和同在这座办公楼工作过的老同志一样,他对这座办公大楼充满了亲切感和怀念之情,因为这座建筑见证着他们的成长奋斗过程,更见证着诸暨检察事业的扬帆起航,逐渐成为全省检察系统的翘楚。
影像已经模糊,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检察官,现已成为检察前辈,帮助着年轻一代检察官不断成长。
图二为原检察院办公楼正门(1983年至1999年),这座大楼为诸暨市检察院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图三为原检察院办公楼南门,旁边分别是公安局和法院,正所谓“公检法是一家”。
图四为诸暨市检察院的的第3座办公大楼,即为现在的位于艮塔路2号的检察院大楼,于1999年5月投入使用,距今已经有13个年头了。办公楼外表朴素,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破旧,内部装修也显过时。1998年,陈阳光大学毕业进入诸暨市检察院,至今已经14年,她作为第一批入驻这栋大楼的检察官,依稀记得当初的兴奋之情, “洁白的墙壁,宽敞的大厅,添置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比如局域网、互联网、闭路电视网……”,14年,她们与这栋建筑的感情可想而知。
图一为1999年5月新办公大楼乔迁合影。十三年弹指一挥间,检察人旧貌换新颜。新办公大楼见证着新世纪以来诸暨检察的荣誉和汗水。
目前诸暨市检察院35岁以下年轻干警人数占到35%,他们是诸暨检察院的未来,肩负着诸检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座建筑也将成为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我们许多年轻检察官扬帆起航,接起了检察事业的接力棒,这让我对它充满着温情与留恋。总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前辈,这些影像也将成为续写诸暨市检察院建筑变迁历史的宝贵载体,希望到那时候,我们也为能检察后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