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文盲孤儿因盗窃被抓 检察官当起临时“父母”助他复归社会

——一封夹杂错别字的感谢信后 是一场精心的“补爱计划”

作者:丁夏维 张一诺 发布日期:2019-01-09 09:56 新闻来源: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浙江检察网金华讯 “谢谢你们大家的帮助 以后我会越来越好 我没有读过书 写的字 希望你们不要介意。”1月5日,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上的字像是一笔一划“画”出来的,通篇没有标点符号,但画有四个大大的爱心和一个咧嘴笑的小孩。

这封信是涉罪少年小孟(化名)写的,他把信交给检察官的时候腼腆地说,三个月前检察官将他从看守所带出,和司法社工一起为他安顿住宿、寻找工作那会他就想写感谢信,可写了好久才完成,因为信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在观护帮教期里现学的。

承办检察官周春梅读完信,欣慰地说:“他是我帮教的孩子中身世最苦的一个,很庆幸在他人生的转折点上,我们能帮他找到前进的方向。”

 

孤儿长成,初入社会却失足涉罪

 2018年3月,金华的风还有点冷,16岁的少年小孟把头往单薄的外套里缩了缩,快步跟上“华哥”走进一个高档小区。比他大三岁的“华哥”说要带小孟干票大的。

看“华哥”撬开别人家的门,小孟搓了搓手,迟疑了一下,还是跟着走了进去......“华哥”把从室内偷出的金银首饰等财物交给小孟,但二人刚出小区,就被警察抓了个正着。

在检察官提审时,小孟总是低着头不怎么说话,也许是习惯了,因为在他之前16年的成长时光里也确实没有什么需要与人交流的地方。

他是个孤儿,不知亲生父母的模样,虽说有养父母,但年迈的养父母有自己的孩子,也无力精心养育小孟,他从小就靠左邻右里给点饭吃过活。

他只上过两天的学,所以不识字,大部分时间都在放牛、种菜,牛不说话,他也不说话。

直到他满16周岁,村里一个叔叔愿意带他到外地打工,他觉得自己的新生来了。

小孟在建筑工地扛过钢筋,在塑料厂做过包装胶带,在饭店当过传菜员,但因年纪小,没一处会让他长期干。2018年年初,小孟来到浙江金华,还没找到工作,而之前打零工赚的钱已花光了,这才有了跟“华哥”入户盗窃的事。

未成年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除了接受法律的惩处,本还应由其监护人加强管教,但不论是小孟的养父母,还是带他出来的叔叔,一听说小孟犯了事儿,都表示没能力再管教他,更不愿拿出钱代为赔偿给被害人。被羁押在看守所里的小孟得知这个消息,低着头默不作声,但他没有埋怨过谁一句。     

 

  没有监护帮教条件,检察官精心创造社会观护帮教条件

“小孟,你愿意自己去劳动赚钱赔偿被害人吗?”听到检察官的问话,小孟突然抬起头,坚定地说:“愿意!”

会有这个想法,是因检察官在社会调查中,听小孟的叔叔以及看守所管教说小孟能吃苦、肯干事,之前打工他不怕苦,在监室里也总帮别人干活。是因从小缺少关爱,又没有文化,初入社会接触了不良青年才被带坏,但他是个知错能改、值得被挽救的孩子。

婺城区检察院“蔷薇工作室”的检察官们决定为小孟开启一场“补爱计划”,但为实现教惩并举,小孟盗窃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3000元损失要小孟自己来偿还,一方面是要让他知道犯错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帮他树立靠正当劳动可以挣钱的信心。

经被害人同意,检察官对小孟变更了强制措施。小孟出看守所后,检察官担当起他的“临时监护人”,组建了观护帮教团,和司法社工一起给他添置衣物、安顿住宿,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带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抽空还教他识字写字,最难的还是为他找份合适的工作。几经波折,终于,一家爱心饭店的厨师长愿意接收小孟为学徒。“这孩子能吃苦,抢着干活,也好学,不到三天就把厨房里各种调料标签上的字都认全了。”厨师长很是肯定小孟的表现。

小孟涉案的事,除了厨师长其他人不知道,为了不给小孟造成负面影响,检察官每次都以食客身份到小孟打工的饭店吃饭,趁点菜时朝厨房张望,默默关注他的表现,三个月里,这样的观护回访已不下七次。

元旦前夕,小孟给检察官打来电话,开心地说自己攒齐了3000元钱,想尽早赔偿给被害人。经检察官安排,小孟终于拿着自己赚来的钱赔偿给了被害人,并真诚表达了歉意悔意。

到今年1月9日,小孟的观护帮教期结束,检察机关对其宣布不起诉决定,他终于获得了真正的“新生”。小孟说要用存起来的钱买点年货,回乡感谢养他长大的人,年后继续踏踏实实工作,过上安稳的日子。

小孟是2018年度婺城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蔷薇工作室”帮教的第46个涉罪少年。该院自启动“春苗计划”未成年人观护帮教项目以来,引入专业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创设因人施策的“五堂帮教”(道德学堂、法律讲堂、爱心益堂、学业习堂、知情礼堂)模式,不断链接社会资源共筑观护帮教基地,对帮教对象开展行为矫治、心理干预、技能培训、帮教考察,助其顺利复归社会,有效提升了未成年人全方位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