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检察网杭州讯 10月30日,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全市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新闻发布会。会议通报了杭州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情况,发布了《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白皮书(2020-2023)》及10个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讲述了余杭区检察院督促整治网售电捕蚯蚓装置行政公益诉讼案等3个案例。
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邬秀君,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负责人,人民日报、新华社、法治日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部分“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受邀观摩。会议由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章仕才主持。
通报显示,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互联网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26件,其中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28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98件。共索赔网络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伪劣产品惩罚性赔偿金近350万元,索赔个人信息保护公益损害赔偿金366万余元,督促查处存在线上食药安全隐患的企业1200余家。在涉互联网食药、公共安全、英烈保护、个人信息等领域提起5件全国首例案件,11件案件获评全国典型案例。杭州“互联网+”公益诉讼获评杭州市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全省检察机关创新成果。
邬秀君副检察长在通报中提到,杭州检察机关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网络销售安全、网络言论边界、网络数据安全等问题,从规范网络市场的经营秩序,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倡导网络文明的时代新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数据应用的技术边界,引导网络技术向善发展;保障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空间数据安全;依法监督定向营销、打击精准诈骗,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屏障;弥合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等六个方面入手,不断延伸公益监督的视角,拓展互联网公益诉讼的领域范围。
三年来,杭州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在制度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案件办理、机制建设、数智支撑为一体的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新模式。陆续出台《杭州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规定》《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工作规定(试行)》《关于公益诉讼应用区块链取证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的内涵、案件办理程序、网络技术应用等进行规范。密切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明晰法律适用标准、网络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边界,推动建立健全网络司法程序规则,与人民法院会签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协作办法,探索网络空间司法协同治理的新路径。以互联网公益诉讼创新实践基地、公益诉讼研究中心等为平台,形成了以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专业化办案团队为核心,以公益遥感系统、区块链取证、公益诉讼E平台等为支撑的“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在线索获取、调查取证、线上办案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化网络空间治理的技术应用。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各有特色,充分展现杭州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的突出成果。涵盖领域广泛,包括生态环境、食药安全、英烈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安全生产、虚假宣传、信息无障碍等多个领域。聚焦前沿科技和新业态发展,有2件涉及“人脸识别”新技术,有4件涉及网络平台监管。监督方式多元,运用行政诉前磋商、民事诉前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等监督方式,推动网络空间长效治理。内外协作密切,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机制、圆桌会议等,共绘公益保护“同心圆”。
案例讲述环节,西湖区检察院、余杭区检察院和钱塘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分别以《“小厨房” 大民生》《斩断电捕蚯蚓产业链 打响野生蚯蚓保卫战》《一场以“健康”之名的围猎》为题,生动讲述了三个检察故事。
西湖区检察院通过督促整治“阳光厨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让网络食品安全“看得见”,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余杭区检察院通过保护蚯蚓的“小切口”,做好保护土壤、保护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大文章”。钱塘区检察院对利用掌握的老年人个人信息,定向推销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同时提起食品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保障特殊群体网络消费安全。
发布会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公益诉讼展厅,切身感受了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听取了公益诉讼全面开展以来杭州实践、品牌建设及典型案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