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假毒品,仍然构成贩卖毒品罪,检察官来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作者:沈 玲 发布日期:2023-06-26 16:52 新闻来源: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浙江检察网杭州讯 “想要迷……要的加这个微信,现在有现货,货不多只有一百片了。”2022年7月,小方(化名)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信息,同时配有一张三唑仑药品的照片。

好奇的小方通过扫码联系上对方,对方称三唑仑可以当安眠药使用,且效果不错,“鼓励”小方尝试。长期受睡眠困扰折磨的小方果断下单,并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以300元8颗另赠送2颗的价格从对方处购买了“三唑仑”。

2022年12月7日,贩卖“三唑仑”的李刚(化名)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这药利润高!”他铤而走险贩卖迷药


李刚,1984年出生,云南曲靖人,在富阳打工。2021年,他看到自己朋友圈里有人在卖一种叫三唑仑的药片,并注明“可促进深度睡眠”,于是想买点试试。在和对方聊天时得知三唑仑是迷药,且利润颇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便花费了460元向对方买了一瓶(共100片)用来销售。

拿到药后,李刚自己试用了几片,吃完后便会昏昏欲睡,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之后他开始发朋友圈兜售,并声称“吃完药就可以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完全没有记忆”“现在查的严,卖完就没有了,厂家已经被查封了”。

就这样,在2022年6月至11月间,李刚以4.6元/粒的价格从上家购买100粒药片,再以每颗3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贩卖给多人,非法获利3000余元。


卖的毒品是假的,还构成贩卖毒品罪吗?


经鉴定,从扣押的“三唑仑”药片中未检出三唑仑成分,检出了精神药品氯氮平。这说明李刚卖的是假毒品!

当李刚得知自己卖的不是三唑仑时,他开始对自己行为的定性产生疑惑,“我这药是假毒品,那我还被定贩卖毒品吗?”

承办检察官解释道:李刚认为自己卖的是“迷药”三唑仑,且对效果进行详细宣传,这说明他完全知道自己销售的是国家管控类的精神麻醉药品,有贩卖毒品的主观故意,客观上也实施了贩卖毒品的行为,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其行为已经构成贩卖毒品罪。但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扣押的疑似毒品中未检出三唑仑成分,贩卖毒品的行为未能得逞,属于犯罪未遂。在听取承办检察官的分析后,李刚表示自愿认罪认罚。

2023年3月17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李刚以贩卖毒品罪提起公诉,同年6月20日,李刚被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