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检察网玉环讯 近年来,玉环市人民检察院聚焦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办好司法救助、民事支持起诉、打击虚假诉讼等为民实事,力求“解法结、化心结”。2023年,该院办理了一起“一笔借款,两家追债”案件。在检察官的多重努力下,不但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由检察监督牵动的金融担保领域治理“组合拳”也有效降低了相关金融风险。前不久,该案入选浙江省检察机关第十批数字监督办案指引。
一笔借款遭两家追债
2023年7月,玉环市农户老高通过当地人大代表向玉环市人民检察院反映,说他向银行贷款30万元,却被银行和担保公司两家追债,要他还款53万元。
原来,2018年,得益于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老高在某担保公司的担保下,向银行贷款30万元。后来由于无力偿还,2020年1月,老高被银行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成了失信被执行人。2023年1月,担保公司又一纸诉状递到法院,要求老高支付之前由担保公司代偿的23万余元及利息。
一笔贷款被两家追债,让老高感到很委屈:“当初贷款业务员介绍说普惠金融是帮助咱们农民的,现在看来都是套路啊。”
民有所呼,我必回应。为查清事实,检察官查阅了裁判文书网,通过比对判决文书信息以及各方证据,厘清了该案乱账的线头。原来,2019年12月,涉案担保公司替老高向银行代偿了贷款部分本息23万余元。但银行在起诉老高时,并没有提及担保公司已经代偿了部分本息的事实,仍要求老高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2023年9月,该院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目前,老高金融借款合同案已经再审改判,涉案银行被处以司法惩戒。
大数据助力类案监督
经过进一步分析研判,检察官认为该案绝非个案。为此,检察官积极探索大数据法律监督应用,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浙江裁判文书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确定存在重复起诉;再通过梳理筛查,比对代偿时间、金融借款合同诉讼立案时间以及执行立案时间,从海量文书中筛选出两家担保公司涉16件民事案件疑似存在虚假诉讼情况,银行在诉讼及执行过程中均隐瞒了担保公司代偿事实。
然而,在联系案件当事人调查核实时,检察官却屡屡受挫。大部分当事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后对司法机关办案心存疑虑,不敢露面;还有一些当事人因为到处躲债,原手机号码已停机。检察官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走村入户与当事人家属沟通,发动村镇网格员、人大代表一起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终于,有5名当事人愿意配合调查。
截至今年7月底,对筛选出的涉农户贷款担保虚假诉讼案件,该院均已制发再审检察建议,法院全部回复采纳。
做好办案“后半篇文章”
为做好此类案件办案的“后半篇文章”,该院召开研讨会进行专题研讨。在深入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与银行方面进行座谈,详细调研银行内部工作机制上的漏洞;撰写检察信息要情专报,及时报送相关部门;编写数字监督办案指引,提炼工作做法以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2023年底,检察官将一份内容详尽的检察建议送达银行监管部门,建议监管部门对管理范围内的银行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进行数据检查,及时更新诉讼信息;通过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担保业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好风险管控等。
银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表示将全面摸排与涉案两家担保公司的合作业务,同时加大检查力度,积极督促整改,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目前,涉案银行机构正有序开展相关整改工作。该案入选浙江省检察机关第十批数字监督办案指引后,全省范围内对相关线索的监督将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