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检察蓝”

——追记磐安县人民检察院原检委会专职委员施希江

作者:杨萤萍 陈 静 吴 瑾 发布日期:2024-09-02 09:29 新闻来源:磐安县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施希江工作照(资料)


8月16日,星期五。磐安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张家彪正在办公室研究案卷,这起诈骗案件他已经想了一夜,因犯罪嫌疑人拒不配合而困难重重。他拿起案卷,一边读着,一边走向515办公室,习惯性地敲了敲门。

没有人开门。这时他才回过神:师傅施希江永远不可能开门了。而他,还是习惯性地在遇到难题时就向师傅求助。

2024年7月7日早晨,施希江因突发疾病不幸离世,生命定格在59岁,此时距离他退休仅4个月。

施希江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大山造就了他坚毅的品格。参加工作40年时间里,10年伫立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30年奔走于山沟溪谷从检办案。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没有留下可歌可泣的豪言壮语,他燃烧着爬上山巅,最后却独自让自己熄灭着走下山去,再次回到大山的怀抱,为人民检察事业燃尽一生的光热。


 “办好每一个案子,每个案子背后是一个家庭”

他穷苦出身,所以更懂得他人的苦楚


方前镇方前村,深山腹地,山路十八弯。1964年冬,施希江就出生在这个偏僻小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从小聪明好学。父亲施尚许是村里三十几年的老支书,村民十分爱戴。

小时候,常有人说,“村干部家里,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姐姐施三飞回忆起来,心中阵阵酸楚。印象中的父亲很忙,家中经常有人来说事,甚至有人上门闹事。父亲总是忙完了才回家种地。一家人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即便如此,身为党员的父亲,做事公正,不畏艰辛,两袖清风,一心为民,换来了村民多年的尊敬和爱戴。

父亲躬身为民的忙碌身影在施希江的心目中格外伟岸、高大,他从小就萌生了向父亲看齐的念头。父亲成了施希江的榜样,也成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人生信条。

1984年,施希江入职磐安县林业技术学校,成为一名教师。磐安多山,林业资源丰富,他就静静地伫立在三尺讲台之上,将林业科技的种子播撒进一波又一波学生心中。5年后,施希江转岗至安文区林技站,一心扑在资源普查、抚育砍伐、残次林改造等一系列繁重而关键的工作中,对此他没有怨言,且总说:“辛苦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因为表现出众,1992年施希江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

1995年1月,施希江通过招干考试进入磐安县人民检察院。他把这份工作称为“人生的第二条起跑线”。报到第一天,他庄重地穿上笔挺的制服,胸前佩戴上闪耀的检徽,对组织许下承诺: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把永不生锈的反腐利剑,我这样说,也会这样做。

 磐安地处浙中山区,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案件性质不会很严重,但就是这些“小案”,却直接关系山区群众的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作为一名大山里长起来的山娃子,他深知穷苦人家的不易。他常和同事们说:“办好每一个案子,每个案子背后是一个家庭。”这是施希江的“人民账”,也是他通往群众心中的指引书。

回想起跟施希江学习的日子,县检察院生态检察室主任陈海飞提到这样一则往事:2013年的冬天,气温已到零下。他们在提审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态度恶劣,一点不配合。就在提审进入僵局时,施希江离开了审讯室。他回到家里拿了自己的保暖内衣、羊毛衫和几双袜子,给犯罪嫌疑人穿上。原来,该犯罪嫌疑人是外省人,和家人断了联系,身上只有一件捡来的毛衣,大冬天冻得发抖。“这是我的旧衣服,你不用还,就算家里人不管你,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犯罪嫌疑人感动得声泪俱下,“我的家人不要我了,我以为再也不会有人关心我了。”很快该犯罪嫌疑人就如实交代了事实。

妻子陈美蓉对这件事也记忆犹新,她见丈夫突然回家翻箱倒柜找衣服,还交代拿几件暖和点的,“当时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因为他的工作对我都是保密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按规矩办事,但规章制度是冰冷的,干检察工作,就是人心换人心,施老师给我们做出了示范。”陈海飞感慨地说。

磐安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卢倩(原刑庭副庭长)经常和施希江开庭办案,在她眼里,施希江经手的案件,无论从案件细节还是案件结果上看,都能体现其细致、专业的特点。“每次他经手的案子,材料都是准备得整整齐齐。”身边也有不少同事说过:“施老师经手的案子,大家都很放心。”

县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孔丽芳和施希江是多年同事,回忆起与施希江共事的日子,她瞬间红了眼眶。“老施和别人最不一样的点就在于他敢于维护正义,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威胁不让步,多年后,孔丽芳才明白,施希江“敢”的底气来自于他敢真监督,他一直坚持在做对的事,这就是检察官该有的样子。

施希江会为了一个几百块钱的案件,往返山间几十公里上门做工作,只为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面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他索性自掏腰包,悄悄帮他们暂渡难关;有的案件本质不坏、影响不大,他从中调解,大事化小,化解了很多矛盾。

那无数个夜不能寐查阅资料的夜晚,他翻阅卷宗跟进细节试图还原真相,以期能给人最公正合理的判断;那无数次驱车前往家属、村干部、朋友家中的路上,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希望给一个宽大处理、改过自新的机会。

施希江经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大家都不容易,能帮就帮一把吧!”他一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检察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承诺。为什么施希江“每办一个案件都会多一个兄弟和朋友”?“那是因为,他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一门心思为老百姓着想”。

 

 “坚持把普通的事情做下去,这本身就不普通”

他艰难成长,所以深知后辈的难处  


检察官是一群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需要强大的内心。张家彪坦言,大多数时候都在“白忙活”,跑了一趟又一趟,没有收获,空手而归。面对“孩子们”的小脾气,师傅施希江总是温柔地看他们一眼,然后笑着走开了。

“思政+业务”双导师制,是县人民检察院开展队伍建设的抓手。施希江带徒弟,有他自己的一套。

2018年起,施希江科室里的每位青年干警都必须背诵《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重要章节,还要组织闭卷考试。“案子都办完了,咋还要考试?”面对年轻人的抱怨,施希江也不恼,“现在苦,以后用到的时候就知道甜了。”

施希江严以律“徒”,更严以律己。办公桌案头,《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两本书依旧在。泛黄的书页和翘起的边角,是施希江日复一日学习、工作的见证。从林业转行,检察工作对他来说是“门外汉”。刚入职时,他也很迷茫很无助。县纪委派驻第六纪检监察组组长陈李华是当年和施希江一同入职的,他仍记得刚入职的大半年时间都在学习装订案卷,这种简单又枯燥的活,也是施希江做得最好。陈美蓉打开书柜,里面满满当当的书籍中,有司法专业书籍,也有文学类书籍,“坚持把普通的事情做下去,这本身就不普通。”

县检察院生态检察室主任陈海飞刚入职时,带她的师傅就是施希江。2012年12月,施希江从政策研究室转岗到侦查监督科。陈海飞就是这个时候来的。“施科在工作中特别认真,做他的助理,不认真那真过不去。”当时侦查监督科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并不要求对所有嫌疑人进行提审,只需要提供一些填录认定事实的证据。但是施希江要求陈海飞,每案必提、每人必提,审查报告也要把证据种类、证据内容、证明事实和存在问题一一写清楚。也就是在长期这样严格的要求下,陈海飞获得了市级十佳侦查监督检察官。看到“小徒弟”获奖了,施希江比自己拿奖还开心,“我曾经无数次抵触施科的要求,我觉得是不必要的,直到获奖了,我才明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好老师,我不可能拥有现在的一切。”

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施巧云现在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她仍记得,2018年他们一起办理的一起审查逮捕案件,从证据上看,具备批捕条件,从法理上说,一纸批捕书就可以了结,但从情理上讲,若双方能够调解处理,即可大事化小。为此,施希江联系村干部上门做工作、赶到杭州请教伤情鉴定形成依据、翻阅书籍查阅支撑材料……“折腾”好几天后,最终,当时双方接受调解,把影响减到了最小。他爱“折腾”,他选择更远更绕的路,用耐心“磨案子”,用双脚“跑案子”,尽量让天理、法理、情理都得以实现。

“我们就这样跟着他学,学着他干,渐渐成为我们仰慕的师傅的样子。”白驹过隙,当初那群叫苦不迭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成长为各个业务岗位上的精英,成为了别人的师傅,把自己师傅教授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再传授给下一辈。

施希江家中、办公室偶尔会有一些当事人家属带着果品、茶叶等来表示感谢,他从来不收,追出去好几公里也要送回去。只有一次,他收下了当事人的茶叶。

那是一个天台的老人,他的儿子在磐安偷东西被抓要判刑。提审过程中,施希江了解到此人社会危害性不大、悔过意识强,可以通过处罚等其它方式进行教育。老人得知后感激涕零,从自家山上采了茶叶,送到施希江办公室,“不收我就不走,我还要跪下感谢你。”看着老人佝偻的身躯,施希江不忍心,收下了老人不小心炒焦的茶叶,放在办公室供大家品尝。

办案有温度,也有力度。张家彪记得前两年他和师傅去处理一个案子,走出法庭时,一群气势汹汹的“社会大哥”不服判决结果,把他们包围了起来,并扬言要好好“搞搞他们”。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家彪内心十分慌乱,紧紧跟在师傅身后。施希江清清嗓子,正义凛然地说:“根据法律办事,不该抓的坚决不抓,该抓的一个也不放过!”从不追求单纯的结案,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这才是施希江工作的最终目的。

就这样,心中有百姓,心中有利剑,施希江带着大伙“磨”案件,三十年实现零差错。

努力总会有收获。施希江办理的案件曾多次获得省市精品案件;撰写的论文《限制死刑目标下体罚体系的配置》被北京市法学会评为优秀奖;他提出的“基于一个概括的故意,在相对固定的场所前后连续的时间段内对多人抢劫应视为一次”的观点,被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5]8号)采纳,该司法解释至今仍被沿用。他个人和所在的集体曾多次被授予金华市人民检察院集体三等功;2016年被评为市级G20会议维护社会稳定安保先进集体。  


 “不用特别照顾我,我跟其他人一样办案”

他忠义从检,所以坚守到最后一刻  


四十年前,他说有些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他说有些事必须做。

2022年4月27日,周三,施希江不幸中风,半身偏瘫,无法行走。这场病来得突然,以至于家人、同事和他自己都没有反应过来。

那一年施希江57岁,已经退居二线,但他还是和其他人一样正常办案。手上的案子已收到3天,为了加快办案速度,虽觉得头晕不舒服,施希江照常完成阅卷,和助理张家彪一起提审嫌疑人。

持续一天的提审,此时的施希江已经脸颊泛红、喘不上气。身体发出的强烈预警信号,都被他用忙碌的工作掩盖过去。张家彪多次提醒他去医院看看,他说:“案件不等人,我不能拖了进度。”当天晚上开会时,施希江实在坚持不住,到医院不久就陷入昏迷。医生遗憾地告诉家属,要是能早来两个小时,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因为耽误黄金抢救期,他的病情急剧恶化,转院到杭州接受治疗。

内疚不已的陈美蓉声泪俱下,“他中午回家说方向盘不听使唤就骑电动自行车上班,晚上回家吃饭又说电动车也不‘听话’,我都没有当回事。”施希江高速运转的工作和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

“最严重的时候,他走路都走不了,话也不会讲,裤子也不会穿……”在妻子眼中,施希江一直很“要强”,他不甘于此,每天要进行康复训练好几个小时。“每天都坚持,常人都没有他的毅力。”许多同事回忆,前往他家中探望时,施希江都是一边进行康复训练一边陪人聊天。无论是风吹日晒,还是天寒地冻,步道上总会出现一个跛着脚走路的身影,身边还有一只形影不离的老狗……

身体条件不允许他正常工作,但施希江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手头未办结的案子。“师傅经常给我打电话,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助理张家彪说。

半年多的康复训练成效显著,施希江可以独立行走且手部精细动作恢复较好。2022年9月,施希江向组织递交申请,表示想回到岗位上继续办案。返岗第一天,磐安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徐亮特地找施希江谈话,组织上会适当调整工作安排,希望他以身体为重。

“不用特别照顾我,我跟其他人一样办案。”但是过去了一个月,施希江也没有收到案子。他坐不住了。他主动找到第一检察部主任孔丽芳,请求把下一个案子交给他。

自那之后,每天早上7点,一个步履蹒跚的背影就会开始与时间赛跑。审阅案卷需要更仔细,办公室里的那盏灯总是为他而亮;宣读文件需要更响的嗓音,那是正义的呼喊;上下楼的时间需要更长,每一步都坚定铿锵。返岗的这段时间,精神愉悦的施希江身体也有了好转,走路更顺溜了,思路也更清晰了,他曾和同事畅谈退休后的日子:我想回到老家,在一棵桃树下,下围棋、煮煮茶……

没有人能够想象,一个曾经行动不便、言语不清的中风患者,如何克服种种困难,重新回到检察岗位上发挥余热。正如没有人能够预料,本以为历经种种磨难,即将走向退休生活的施希江会再一次猝不及防地倒下。


施希江生活照(资料)


“那天晚上,我能再跟他说说话就好了。”回想今年7月6日那天的情形,陈美蓉忍不住哽咽。洗漱完躺下的施希江格外安静,陈美蓉没有多想,以为他是累了。没曾想这一睡,施希江就再也没有起来……

手头的案件还没有办完;还有4个月,他就正式退休了;儿子明年结婚,他还期待着抱孙子;他希望能回到正常人的身体状态……施希江的人生,在他59岁这一年匆匆画上了句号。

在施希江遗体告别仪式那天,很多人连夜赶来,除了同事、朋友、被帮助过的村民,还有一些以往案件的当事人也悄悄赶来。他们眼含泪水,都想为这位杰出的检察官、亲密无间的兄弟送行……

活着一生,辛苦一生,来人间一趟,到底为了什么?施希江走后的这些日子,陈美蓉一遍遍地去重新理解和感悟与她一起生活33年的丈夫。她说,施希江去世后的这段时间,他的手机依然不时响起,每天都会接到朋友甚至一些陌生人问候的电话,他们有些对施希江的离世表示惋惜,有的表达着对他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也就是这时候,我才更加理解他工作的意义。”

生命于他不止一次,人民检察官于他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于病痛的折磨,也没有向现实低头,这是与自己抗争,也是向疾病宣战。

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仪式,一个为人民检察事业燃尽光热的干部,他永远不会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