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检察依法打击“旅游”背后的非法务工链
浙江检察网宁波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家政市场一度火爆。有些不法中介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铤而走险,组织“洋保姆”非法偷渡入境提供家政服务,牟取私利。近日,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对曹某某依法提起公诉,该案件背后暴露出国内家政市场对外籍劳动力的灰色需求和非法务工产业链。
2024年8月,多名外籍人员持旅游签证入境后长期滞留。经查后发现,一条连接东南亚与中国的非法用工网浮出水面。其中,曹某某自2017年起,通过境外中介招募外籍女性,以旅游为名骗取签证,安排其入境后从事家政工作。曹某某在7年间通过骗取旅游签证、勾结境外中介,将数十名印尼、缅甸籍女性引入中国从事家政服务,非法获利超10万元。
“她们入境前会被‘培训’如何应对海关检查,甚至被要求化妆、伪造酒店订单,伪装成游客。”承办检察官介绍道,“这些外籍保姆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国家,中介以‘高薪’吸引她们赴华务工,实际却通过扣押工资、收取高额中介费进行剥削。由于身份的不合法性,他们根本没有合适的救济渠道,相关权益亦无法得到保障”。例如,缅甸籍保姆D某入境后,前6个月工资被中介全数扣除;印尼籍保姆C某工作5个月仍未收到一分钱报酬。
在这案件背后,暴露出中国部分家庭对“高性价比”家政服务的旺盛需求。一名涉案雇主坦言:“外籍保姆月薪7000元,比本地阿姨便宜,能全天住家,甚至还能提升孩子的英语能力。”这种需求催生了地下中介的野蛮生长,曹某某的“业务”覆盖上海、宁波、武汉等多地,每单收取1.5万至3万元中介费,仅2024年8月被抓获之前,就已安排7名外籍保姆入境。而“黑中介”介绍“洋保姆”的犯罪产业链随着供应需求的增大,其犯罪手段呈现专业化、跨区域特征。境外中介负责伪造签证、购买机票;境内中介招揽雇主、收取费用;部分“黑中介”甚至提供“售后保障”——若保姆逃跑或雇主不满,可免费更换人员。曹某某就使用“王老师”“张丹”等多个微信账号与雇主联络,收款备注刻意避开敏感词,改为“往来款”或“购买玉石”。7名外籍保姆及10余名雇主的证言相互印证,揭露了曹某某“接单—收定金—安排入境—抽成”的完整流程。同时,经检察机关对曹某某两部手机进行数据提取,发现其与境外中介的长期合作记录,查实其通过虚拟身份规避监管。
“本案的关键在于认定‘偷越国(边)境’的法律性质。”承办检察官解释,根据司法解释,使用虚假事由骗取出入境证件即构成“偷越”。尽管外籍人员持有合法签证,但其真实目的为非法务工,因此曹某某的行为被定性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2024年12月26日,鄞州区人民检察院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对曹某某提起公诉,2025年1月14日,鄞州区人民法院判处曹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二万元。
检察官提醒: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人在内地从事家政服务业。非法进入国内的“洋保姆”更不受法律保护,雇主雇佣“洋保姆”不仅存在风险隐患,更会面临相应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非法聘用外国人的,处每非法聘用一人一万元,总额不超过十万元罚款。此外如果雇主和中介及“洋保姆”是在违法的前提下签订雇佣合同,对雇主而言,一旦产生纠纷,雇主权益将得不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