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超速致人死亡背后:谁该为“疯狂配送”买单?

——鄞州法检联手破题新业态道路安全困局

作者:励 倩 张文婕 发布日期:2025-02-21 11:43 新闻来源: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浙江检察网宁波讯 30公里、40公里、47公里——飙升的电动车速度背后,是一条鲜活生命的消逝。外卖骑手李某某因超速驾驶电动自行车撞死行人,揭开了一场关于新业态道路安全监管的“生死追问”:当外卖平台用算法“鞭策”骑手狂奔,当商家公然售卖“解限速”车辆,当交通事故数据逐年攀升,我们该如何破解这场“速度与安全”的博弈?

“只要再快一点,这单就不会超时了。”李某某面对检察官讯问时喃喃道。案发时,他的电动自行车时速超过40公里,远超《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上限25km/h。调查发现,这辆“超标车”竟是购车时商家主动拆除限速装置的“合规车辆”——车牌齐全,却暗藏杀机。

李某某的悲剧并非孤例。经调查,检察官发现2023年鄞州区查处涉及快递外卖配送的非机动车违法达1.5万余起,辖区内每年受理外卖配送电动车事故约500起,半数以上造成人员受伤,其中造成严重事故的30余起。超速、逆行、闯红灯……骑手们在平台算法与生计压力下,被迫化身“马路冒险家”,而本应守护安全的车辆,却因监管漏洞沦为“马路杀手”。

为什么明明是带着隐患的车辆却能安然上牌?电动自行车违规超速、逆向行驶的问题该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外卖配送行业作为新业态,其从业人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违法行为高发又该如何整治?

为此,鄞州区法检联合调研后发现,外卖配送安全危机背后是环环失守的监管链条:一是“带牌销售”成遮羞布:部分商家以“合法上牌”为幌子,销售时暗改限速装置,甚至提供“先上牌、后改装”服务,车辆参数与登记信息严重不符。二是“隐形超速”难查处:通过技术手段篡改限速程序,仪表盘显示25公里/小时,实际车速却飙至40公里以上,路面执法如同“猫鼠游戏”。三是平台“甩锅”骑手担责:外卖企业将配送时效与骑手收入捆绑,却对车辆安全不闻不问,骑手为抢单不得不铤而走险,安全意识教育形同虚设。

为依法发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道路安全隐患,强化源头监管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电动自行车行政管理主体责任,1月22日,鄞州区检察院联合鄞州区法院,向相关职能部门现场送达《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的联合建议》。 “一是斩断“带病上牌”利益链:要求交警部门严查电动车销售点,对违规商家实施“黑名单”制度,推行销售、上牌、监管全流程联网核验,让“李某某式悲剧车辆”无处遁形;二是严格依法管理,加大路面巡查力度,集中整治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三是让安全教育“破圈”:联合交警、平台企业开展“沉浸式”安全培训——违法骑手需参与交通执勤、事故VR体验,新入职骑手必须通过“安全关卡”才能接单。”现场检察官的发言获得一致认可。

面对乱象,鄞州区检察院与法院不再止步于个案追责,而是直击源头开出“法治药方”,建议相关单位进一步规范电动车登记服务站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依法管理,加大路面巡查力度,坚持惩教结合,落实精准宣教,促进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共同推动外卖配送行业源头治理与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