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检察网宁波讯 看着小儿子、小儿媳承诺好好照顾卧床的母亲,母亲李某也亲口说愿意由小儿子养老送终,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长舒一口气——历经四个月,93岁李奶奶的赡养难题终于尘埃落定。
2024年11月3日,93岁独居的李奶奶在家中意外摔倒,导致左股骨颈嵌顿性骨折,只能卧床静养。李奶奶育有六个子女,但卧床期间,四个女儿仅短暂探望一两次便匆匆离开,大儿子则因长期认为母亲“偏心”小儿子,始终拒绝照料。唯有小儿子夫妇主动承担起日常护理,为母亲擦身、喂饭、按摩。然而,长期照料让这对夫妇心力交瘁,李奶奶也不忍拖累他们,试图通过村主任召集子女商议轮流照护方案。然而协商过程矛盾重重:女儿们以“出嫁不管娘家事”为由推脱,大儿子指责母亲“财产分配不公”,甚至怀疑弟弟早已独占家产。村委多次调解无果,“家丑外扬”也让子女们互相指责“丢了颜面”,亲情裂痕愈发加深。
2024年12月4日,在他人的建议下,李奶奶向鄞州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法援律师多次与子女沟通,但子女们态度强硬,认为“母亲有存款应先动用”“女儿无需养老”。多次协商无果后,2024年12月24日,李奶奶艰难地下定决心起诉,要求六个儿女均需支付其赡养费,用于聘请护工,向鄞州区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因李奶奶年事已高且急需子女照顾,承办检察官立即着手调查核实,来到李奶奶家中,核实李奶奶的家庭情况及诉求。2025年1月6日鄞州区检察院作出支持起诉决定。为确保老人权益尽快落实,检察官与承办法官进行沟通,建议尽快开庭,加大调解力度。
2025年2月24日,该案开庭,庭审持续了二个半小时,李奶奶的儿女们始终强调李奶奶自己有存款,照顾的费用应先从存款中支付,而且按照习俗,女儿不承担养老,由于双方争议较大又不愿意调解,法官没有当庭宣判。
庭审结束后,检察官向李奶奶的子女释法说理:“《民法典》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和保护义务,这与性别、财产分配无关。李奶奶的存款是她安度晚年的保障,而非你们推卸责任的借口。”
此后,李奶奶及其子女们邀请了二舅等亲属到家中,李奶奶明确表示“不愿去养老院,只盼子女陪伴”,经过商议,小儿子表态愿承担照料责任,李奶奶也承诺将以公证遗嘱的形式明确其个人财产由小儿子继承,其他子女均无异议。
2025年3月5日,李奶奶撤诉,一场家庭风波终得平息。
检察官说法:“你养我小,我陪你老”,《民法典》不仅明确子女平等赡养义务,还规定尽主要扶养义务者可多分遗产,这既是对权利义务的对等考量,更是对传统孝道的现代守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赡养纠纷的背后,往往暗藏代际沟通断层与传统伦理观念的碰撞。破解困局,需以法律为尺,更需以心为桥——以“司法温度”熨平亲情褶皱,子女应以“反哺之心”唤醒血脉责任,而社会则应织密“养老、孝老、敬老”的保障网,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夕阳岁月中感受到“法治守护”与“人间暖意”的交融。